首页 >> 亚明

如果蟒蛇有毒是不是就没有天敌了工兵乐队

2022-07-20 01:43:37

如果蟒蛇有毒,是不是就没有天敌了?

俗话说“蛇大为蟒”,诚然在整个蛇目下,蟒科和蚺科下的蛇类的体型是平均最大的,在远古时期,有体长可达15米的超级巨蚺-泰坦巨蟒(蚺科下的成员),即使在当下,蟒科下也有平均体长超过6米的网纹蟒。凭借着庞大的体型,它们已然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,那么如果大型的蟒蛇再带毒性的,它们将会是无敌的存在。那么,为什么蟒科下的成员均为无毒蛇呢?它们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毒腺呢?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。

首先,我们从蛇类的演化找一下答案蛇是一类爬行动物,而根据已发现的化石看,爬行动物最早是在有着“巨虫时代”的石炭纪出现的,它就是生活在距今约3.4亿年前的林蜥,蜥蜴的出现是爬行动物演化的开端。到了距今约1.67亿年前,经过了约1.7亿年的演化,最早的蛇出现了,它就是安氏黎明蛇。从其残缺不齐的化石看,此时它们的四肢已经严重退化,而且在其头骨内没有发现毒腺的构造

之后,我国的科学家又在琥珀中发现了一条生活在距今约9900万年前的蛇-晓蛇,从晓蛇的化石看,此时的蛇已经完全退化掉了四肢。因此,最早的蛇是无毒的,而且蛇原本是有四肢的,只是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已。(下图为琥珀专家贾晓女士发现的晓蛇琥珀)

至于蛇为什么会把四肢退化,目前科学界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蛇是一种洞栖动物,狭小的洞穴不利于有四肢的蛇进出,所以慢慢的它们就退化掉了四肢。

退化掉四肢后的蛇移动时的声音降到了最低,而且其偷袭能力加强,所以它们生存了下来,并且开始开枝散叶。不同的蛇选择了不同的演化路线是如今蛇类习性不同的根本,从整体上看,蛇的演化路线分为三个方向:一类是继续洞栖,保留了较小和比较原始的形态,这一类就是我们现存的大多数的蛇类;一类另辟蹊径,可以生产出以蛋白质为主的复合物质,这种物质进入动物血液后具备很强的杀伤力,这一类就是毒蛇;最后一类就是按照“柯普法则”演化的,也就是越吃越大,越大越有利,这一类蛇离开了洞穴,来到了地表,体型增大,具有尖利的牙齿,它们就是如今的蟒科和蚺科。

因此,蛇是由洞栖的蜥蜴演化而来的,最初的蛇是无毒的,这就证明毒蛇是从无毒蛇演化而来的,再结合到了距今约6000万年前出现的泰坦巨蟒、距今约4000万年前出现的非洲巨蟒,可见,蛇的演化大致就是分为:循规蹈矩、另辟蹊径以及符合“柯普法则”。所以,一类蛇选择了一种演化路线就不可能同时具备两个特征(鱼与熊掌不可兼得)。这是蟒和蚺都不具备毒腺和毒液的原因之一。

其次,我们再来看一下蟒蛇进化出毒液的必要性?毒液对于蛇来说是一种进攻手段,因为在被蛇咬中之前,动物是无法分辨它是否有毒的,因此毒液的存在本身对动物是没有威慑力的,只有动物被咬之后,毒液的威力才会显现出来,而被咬的动物通常没有机会将蛇有毒的认知传递给其他的动物。

有了毒液之后,如何把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呢?毒蛇做了调整,它们将牙齿进化成了中空的,这样与毒腺相连,在咬住猎物时就能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了。

也就是说无论是毒液的出现还是牙齿的调整,都是为了蛇更好地捕猎猎物,让其攻击性更强。

弄清楚了毒液的作用,我们再来看一下蟒蛇进化毒液的必要性?

首先,蟒蛇的猎物体型通常要大于自己,那想要获取比自己更大的猎物,毒液无疑是一个好方法,但是,有了毒液,它的牙齿结构就要发生改变,它们就需要一对长长的毒牙,当这对毒牙咬住体型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时,猎物挣脱就容易导致牙齿的损伤,因此,这显然不利于蟒蛇捕猎大型的猎物。

其次,既然毒液是一种攻击手段,那么,我们来看一下蟒蛇的攻击手段。蟒蛇相比较其他蛇类要更长、更粗壮,除了体型的差异外,它们的牙齿结构也完全不同, 蟒蛇都有一口尖利的、向后倾斜的牙齿,这样的结构有利用锁定住更大的猎物,同时也能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。

之后,蟒蛇会用灵活的身体慢慢的将猎物缠绕住,利用自己粗壮的身体,蟒蛇能够轻松地勒死比自己大的猎物,而且大小合适且布满上下颌的牙齿也更利于它锁住猎物。

因此,有了“咬、缠、勒”如此高效的攻击手段后,蟒蛇已经不需要毒液的辅助了。

总结即使拥有同一祖先的动物,在演化的选择上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方向,而方向一旦确定,就会一直演化下去,直到灭绝。从蛇类的演化看,蟒蛇选择的就是向更大去演化,而在这个过程中,它们的利齿和缠绕力依然让它们成为了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,所以,它们也不可能再去像毒腺、毒液的方向去演化。

其次,假如蟒蛇真的有了毒液,也不见得是件好事,因为一旦有了毒液,就需要异化的牙齿作为注射器,此时它们的牙齿就很难支撑它们去捕猎体型更大的猎物了。

南京妇科哪家医院好

月月爱卫生巾怎么样

口咽

自慰器

白糖参

友情链接